双向赋能:微短剧与电影的融合创新发展_叙事_创作_中国

近三四年间,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颠覆性的转型——微短剧如黑马般迅速崛起,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跨艺术创作、学术研究、网络文艺甚至国际传播的广阔文化景观。作为数字时代的全新文艺形式,微短剧的出现并非偶然,而是深植于传统影视艺术的土壤中。微短剧融合了短剧的即时性、网络电影的灵活性、电视剧的连贯性以及电影的叙事深度,诞生了一种时长从几十秒至15分钟不等,既具完整叙事结构又有连续情节的数字化文艺产品。 根据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二零二五)》的数据,到2024年年底,微短剧的用户总量已突破6亿大关,日均观...


近三四年间,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颠覆性的转型——微短剧如黑马般迅速崛起,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跨艺术创作、学术研究、网络文艺甚至国际传播的广阔文化景观。作为数字时代的全新文艺形式,微短剧的出现并非偶然,而是深植于传统影视艺术的土壤中。微短剧融合了短剧的即时性、网络电影的灵活性、电视剧的连贯性以及电影的叙事深度,诞生了一种时长从几十秒至15分钟不等,既具完整叙事结构又有连续情节的数字化文艺产品。

根据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二零二五)》的数据,到2024年年底,微短剧的用户总量已突破6亿大关,日均观看时长达到101.7分钟,同比增长了23.6%。与此同时,微短剧的国际传播也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在全球短剧市场中,中国企业的内购收入占超过60%,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80%(《二零二四中国短剧出海商业生态观察报告》)。这表明,无论是在用户数量、市场规模,还是海外发展方面,微短剧都在短短几年内以燎原之势影响着中国影视产业。从最初的附属品逐步演变成独立的内容品类,推动着中国影视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,加速融合发展的深层次变革。

展开剩余79%

与此同时,微短剧并未脱离传统影视的框架,而是在产业格局、叙事美学、政策创新及未来生态等多个层面,与电影这一文艺先锋形式形成了双向赋能的关系。电影为微短剧提供了美学框架与技术积淀,微短剧则通过轻量化创作、实验性叙事以及灵活的商业模式反过来推动电影产业的创新,推动其在新媒介环境中的突破,共同促进新时代中国文艺的蓬勃发展。

**中国影视产业格局的重构与扩展**

根据《二零二四中国剧集产业发展年度报告》,2024年全年微短剧备案数量已达到2653部,相比2021年的398部增长了600%。与此同时,电影的备案量为2975部。广电总局数据显示,2025年1月至3月,全国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批准发行的国产网络剧中,微短剧占145部,网络电影为37部。数量上的显著差异表明中国影视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,三大创新维度交叉驱动的变革正在成型。

首先,跨界创作的推进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影人加入微短剧创作,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。例如,著名导演周星驰与抖音合作开发的九五二七剧场,制作的微短剧《金猪玉叶》和《金猪玉叶第二季》分别于2024年6月和7月上线,播放量突破3亿;王晶执导的《亿万傻王子》第一周播放量达780万。这些资深导演的作品不仅为微短剧的创作增添了深度,也拓宽了其创作的维度。

其次,技术普及和资源共享成为微短剧与电影融合发展的另一表现。随着虚拟制片技术的广泛应用,影视制作门槛大大降低,轻量化设备成为电影与微短剧共同使用的主力工具,数字资产在多部影片中得到了有效利用,提升了资源复用率,并压缩了制作成本。

最后,传统影视企业的参与加速了微短剧的提升。如华谊兄弟成立的火剧厂牌,芒果TV推出的大芒剧场,快手的星芒短剧等平台,正通过为微短剧提供广阔发展平台、质量把控、资金支持等方式,为其创造更高的创作水准。同时,影视基地如横店影视城也在向轻型化、数字化转型,为微短剧与电影的融合提供新的生态支持。

**微短剧与电影的内容共生与跨界融合**

尽管微短剧对影视产业的影响巨大,但它与电影在内容互文、叙事创新和跨界融合的共同作用下,正在构建协同共振的创作生态。一方面,微短剧与电影通过内容互动与叙事对话相互促进。例如,《大话西游》衍生的微短剧《大话·大话西游》,《雄狮少年》的衍生微短剧《超越吧!阿娟》,以及《孤注一掷》的衍生微短剧《变相游戏》等,都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,如跳脱式回闪,与电影文本形成了互动。这种创新不仅扩展了影视创作的维度,也延长了电影的“长尾效应”,并催生了微短剧与院线电影的新型协同创作模式。

另一方面,电影的竖屏叙事形式也迎来了突破。传统电影导演已开始探索竖屏创作语言。比如《烟火人间》通过收集竖屏内容,将87个不同平台的短视频进行剪辑,形成了一个以家居生活为主题的完整纪实影像,标志着竖屏形式突破了体裁限制,参与了更高创作难度的电影创作。

此外,微短剧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为中国影视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2024年,广电总局牵头的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项目,让微短剧与文旅、法律宣传等多个领域融合,拓展了微短剧的表现空间,并推动了不同城市通过微短剧的传播进行品牌宣传。

**中国特色影视管理体系的探索**

在微短剧与电影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监管框架的创新与政策、资金支持也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例如,广电总局在2024年出台的政策法规,进一步明确了对微短剧的监管与扶持,形成了兼具包容性与规范性的监管框架。此外,广电总局还推出了分类分层审核制度,以确保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及播出安全。与此同时,各地的政策支持如北京市的“首亮微光2.0扶持计划”以及上海的“微短剧繁花计划2.0”等也为微短剧提供了资金、专家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,推动了微短剧的蓬勃发展。

**协同生态的共建**

微短剧与电影的协同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行业互补,而是在内容、技术、经济与文化等多个维度上形成了深度融合。首先,在内容—技术双循环方面,微短剧与电影的融合推动了跨项目资源调用,提升了行业整体的创新效率,并促进了中国影像标识与技术标准的确立。其次,在经济—文化双循环方面,平台如抖音、爱奇艺等正积极孵化优质微短剧,同时打造微短剧文化圈,扩大其经济效益。最后,在海外—本土双循环方面,微短剧通过TikTok、Reels等平台在海外传播,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,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。

**展望未来**

展望未来,微短剧与电影的双向赋能将成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。从内容创作到技术创新,从商业模式到文化传播,微短剧与电影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影视产业打开了新赛道。在未来,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内容创作,探索垂直领域细分;加强AI技术驱动的个性化创作;深化商业模式创新,开发微短剧的衍生效应;并以微短剧传递中国美学与价值观,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。

来源:中国电影报

作者:侯光明(北京电影学院教授)、白文硕(北京电影学院在站博士后)

编辑:邓汝濛

发布于:山东省

相关资讯